欢迎光临苏州伟志水处理设备有限公司官网!
水处理设备源头厂家多年专注污水处理、纯水处理、给水处理
全国咨询热线:19951191081

电厂水处理的发展

时间:2025-08-01 15:19:51 来源:超级管理员 浏览:0次


科技总是在向前发展的。水处理技术也不例外,中国的发电企业,在世纪90年代以前,化学水处理的系统流程为:过滤器+阳离子交换器+除碳器+阴离子交换器+混合离子交换器。这种水处理方式的缺点非常明显:运行人员操作频繁,劳动强度大;对环境的污染大;水质不好控制,临近失效点时,容易造成漏钠、漏硅;设备运行小时数多;设备检修频繁,特别是酸、碱系统;制水成本高,这种水处理方式已经逐渐被淘汰,新建的电厂已经很少采用(我们称之为**代水处理)。1985年,**套反渗透膜开始在中国大陆应用,真正开始大规模应用在电力市场是在上世纪的90年代中期,即:过滤器(双滤料、活性炭)+超滤+一级反渗透+阳离子交换器+除碳器+阴离子交换器+混合离子交换器,现在,全国的大部分电厂是这种制水方式(我们称之为**代水处理)。在大规模应用初期,在一些地方也曾产生过巨大争议,主要是对反渗透膜的技术上的可靠性产生质疑,再就是投资问题。反渗透膜的寿命期是五年,运行的**年,它的脱盐率在百分之九十九左右,运行的前三年,它的脱盐率在百分之九十八左右,运行的前五年,它的脱盐率仍然高达九十七左右。反渗透膜一般选用抗污染的高脱盐率的低压复合膜。经过十几年的运行实践表明:应用反渗透还是利大于弊的,首先,再生的酸、碱的用量大大减少,每年的用量比过去直接减少百分之九十五以上;再生次数大大减少,运行人员的劳动强度大大减轻;设备检修次数明显减少和检修费用明显降低;供水的质量明显提高。从本质上看,**代水处理与**代水处理基本没有什么区别,**代水处理技术只是把酸、碱的用量大大减少而已,酸、碱再生设备一点也没有减少!

*近四、五年,在电力系统开始应用的新型的环保水处理技术是“全膜法”的水处理技术,它的系统流程为:前置过滤器+超滤+两级反渗透+电去离子除水(简称EDI)(我们称之为第三代水处理)。前置过滤器+超滤是整个水处理系统的预处理系统,它的作用是:除去生水中的悬浮物和胶体以及部分的细菌和病菌。系统运行时的反洗、正洗和过滤是根据水质的情况设定时间而自动进行的。两级反渗透,即一级反渗透+二级反渗透,它的作用是:除去进水中的绝大多数离子和所有的细菌和病菌,使其出水水质符合下一级电去离子除水对进水水质的要求(要求电导率小于5us/cm)。电去离子除水(简称EDI),它的作用是:利用电渗析和淡水室中的离子交换树脂进行深度除盐,使出水的电导率小于0.1us/cm。正常运行的情况下,EDI的出水电导率在0.057~0.062us/cm之间,非常接近于纯水的电导率的理论值0.055us/cm,其出水Na+1.0ug/L以内,SIO21.5~5.0ug/L。它的出水水质要明显好于传统工艺混床的出水水质!

与**代水处理技术相比,“全膜法”的水处理技术具有以下优点:不需要酸、碱再生,适应环保的要求;占地面积小(为**代水处理的1/2~2/3),基建投资省;设备一次费用低;自动化程度高,系统设有高压、低压保护,运行的安全性大大提高;运行人员减少,有利于减人增效;设备的故障率低,设备的维护费用低;运行时水的回收率高,二级反渗透和EDI的浓水可以全部回收利用,一级反渗透的浓水,视情况可以全部或部分回收;出水水质好,且稳定;设备调试过程简单,无需繁琐的程序,只要预处理出水的SDI4.0即可开始后续的设备装膜即可;设备从调试到出合格的水,所需的时间短;设备调试所需的材料费用极低,不需要大量的酸、碱。

在我国的南方的江苏、浙江、上海以及西北的山西、内蒙,华北的北京、山东的电力发电企业对“全膜法”有较多的应用,绝大多数电厂的运行情况良好。水处理应用“全膜法”的电厂,在全国将近100家(15万以上的机组),全国的生物发电厂全部是运用“全膜法”的制水方式。

“全膜法”水处理制水技术是当今世界上*先进的制水技术。它在国外已经运行十几年了,在中国大陆的大型发电厂中首先应用在2004年,是江苏的利港电厂,时至今日,技术上发展已经非常成熟,并日益完善,以前EDI运行时需要向浓水中加入分析纯的NaCI,以提高浓水的电导率在250~600us/cm,但现在只往其浓水室中加入树脂即可。现在正在全国推广。

然而,就是这么先进的水处理技术,在一些地区却遇到了重重的阻力。他们反对的反对理由是:技术不成熟;水质差;运行费用高。并且还找出了一些似是而非的理由,例如,中间水箱、淡水箱的内壁防腐材料的问题(其实,两水箱的内部防腐可以内衬玻璃钢即可),然而,这些理由就真的站得住脚么?让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:

首先,技术上不成熟。试想一下,如果真的技术上不成熟,在国外能够运行十几年,并能在中国推广么?哪一家电厂在决定上“全膜法”水处理时,他们的化学技术人员难道就不全面考虑,全面分析,全面调研,慎重作出决策么?难道他们就是这么轻率的作出决定么?难道他们就不怕制不出水来,面临的严重的责任么?可以说,任何一家电厂在决定上“全膜法”水处理时,他们的技术人员是已经深思熟虑的了,绝不会一时的心血来潮,没头没脑的提出这一方案的!

其次,水质差。其中的含义有三层:水中的悬浮物和胶体的含量高,水受到污染,水中的BODCOD较高;水的含盐量高,即电导率高;水中的BaSr等重金属离子超标。针对**层含义,我们可以在超滤之前的预处理系统中解决,通过在混凝澄清池中加入无水NaHSO3,在超滤前加装ORP在线仪表,对CT-敏感的变色树脂,时刻防止膜被氧化。针对**层含义,我们可以选用抗污染的、高脱盐率的低压复合膜,这种膜的五年的脱盐率在百分之九十七以上,这是完全可以保证的(只要膜不被氧化,不脱水,不轻微结垢,清洗次数少),山东中部一电厂的反渗透膜已经使用了9年(没有换过一次膜,只清洗过两次),20093月底,其脱盐率仍然在百分之九十七以上(97.06.假设一级反渗透的入口水的DD=5000us/cm,按照97.0计算,其出水的DD=150*1-0.97=4.5us/cm<5.0/cm,符合EDI对进水的水质的基本要求!因此,当原水的DD的极大值在5000以下时,可以考虑上“全膜法”,但是考虑到十几年,甚至二十几年后的水质变差的趋势,要预留出一个设备安全运行的空间,所以,当原水的DD<4000us/cm时,要毫不犹豫的坚持上“全膜法”水处理。所以,当原水的DD的极大值在2100us/cm以下时,有人以“水质差”为借口,阻止上“全膜法”,是没有任何道理的,也是不可思议的。针对第三层含义,我们可以通过做烧杯实验,(混凝澄清+沉淀),往原水中加入PACPAMCaOH2,确定BaSr的去除率(<0.2mg/L即可),再用BaSr的去除率不理想,我们可以降低一级反渗透的回收率,确保不结垢。所以,以上三个方面都不是不上“全膜法”的理由。那可就奇怪了,为什么有些地方的设计人员这么拼命反对“全膜法”?答案就在这里:

1、在一些边远落后地区,他们没有接触过“全膜法”,甚至反渗透才刚刚进入他们的生活。所以,他们本能的拒绝。究其原因,他们不愿承担风险,锐意进取,不如四平八稳,因此除了“超滤+反渗透+一级除盐+混床”还是“超滤+反渗透+一级除盐+混床”,一套设计资料,把名字一改动,就成了其他另一个电厂的设计资料了,玩的是一劳永逸!当然,也不排除有其他原因。

2、在一些电力发达地区,有些设计人员多年来与一些水处理设备厂,特别是某些传统水处理制造商家关系密切,形成了一个利益共同体,设计人员可能都有股份在其中,他们狼狈为奸,设计人员在明里反对,某些传统水处理制造商家在背后推波助澜,“全膜法”推广遇到困难的真正的罪魁祸首就是这些不法奸商,其次就是一些树脂制造商家,再就是一些酸、碱制造商。他们是先进生产力的破坏者。一些设计人员明拿业主的设计费,暗里拿不菲的“好处费”,他们形成了共赢,到底谁输了,是业主,确切的说,是整个电力系统的发电企业。被人家悄悄的暗算了还不知道呢。明明是制水成本高的“超滤+反渗透+一级除盐+混床”的系统,却被说成低运行成本的系统;明明是制水成本低的“超滤+两级反渗透+EDI”,却被说成了制水成本高的,如果没有利益,怎么能这样做?

看来,电力发电企业尽量避免遭到暗算的方法就是把设计推向市场,实行设计招标,让业主选择实力强,设身处地为业主着想的优秀电力设计院。设备能招标,调试能招标,基建能招标,为什么设计就不能招标?为什么还要按照地域进行设计?这个问题值得电力高层的深思!


在线客服
联系方式

联系手机

19951191081

公司电话

0512-66269559

公司传真

0512-82175879

二维码
线